北宁:为“人类活态文化瑰宝”传承技艺之火

(北宁报网)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,那些默默奉献的艺人们,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、过去与未来的坚实桥梁。每一位艺人都如同一簇长燃不灭的火焰,守护着民族的源流。正因为他们的坚守,许多珍贵的遗产得以保存与绽放光彩。
![]() |
优秀艺人陆文积指导学生弹奏天琴。 |
据北宁省文化体育与旅游局统计,全省现有246名民间艺人,其中包括15名人民艺人、80名优秀艺人及151名获中央与省级认定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人。凭借卓越才华与赤子之心,历代艺人持续守护、践行并传授祖先的宝贵技艺,激励年轻一代接续薪火,不断丰富家乡文化的独特标识。
北宁—京北人民灵魂与气质的典型代表,便是“官贺”文化遗产。今日“官贺”之所以依然生机盎然,不仅源于社区的共同参与,更离不开历代艺人的心血灌注——他们精心打磨每段唱腔、每句歌词、每个典雅仪态,将家乡的文化瑰宝编织成永恒传承的艺术锦绣。艺人们不仅深深爱着、精通这一遗产,更以不懈的努力,将其传授给后人,使“官贺”的旋律与精神得以延续,永不褪色。
![]() |
人民艺人阮氏琼指导"官贺姐妹"制作凤翼蒌叶。 |
人民艺人阮氏琼(金琼)在京北坊当舍官贺俱乐部工作了三十余载,她坦言:“古人常说‘官贺无岁月'。正是代代相传的传承机制,让这门艺术得以生生不息。我们因热爱而投身官贺,为守护遗产而潜心修炼,从未计较名利得失。但当获得艺人称号并每月领取政府津贴时,这份认可令我们倍感温暖与自豪。也正因如此,我们更深刻意识到薪火相传的使命,必将倾尽心血培育后继人才。"
行政区划调整后,北宁省形成了逾20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广阔地区。各民族在风俗习惯、服饰特色、饮食文化和信仰体系等方面各具风采,共同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化画卷。
作为全国政策先行者,北宁率先建立荣誉称号授予及月度津贴机制,专门惠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三类非遗传承人:官贺民歌艺人、歌筹艺人、越南三府圣母祭祀信仰实践艺人。这项创新政策不仅通过制度化保障让艺人得以安心传承技艺,更以战略视野彰显对终身守护文化遗产的"人文活瑰宝"的崇高敬意——这些经社区推举的传承者,以其才华与热忱让古老文明在当代重焕生机。(完)
读者意见 (0)